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大数据 > 物联网

物联网和智慧地球的智慧

2011-02-24 11:13 176 查看
作者:叶开

技术创新到智慧论   

前段时间整理了一篇CRM境界的三段论的文字,后来感觉没有说透,今天又来补充一下。那个三段论主要从CRM项目的几个发展阶段来强调技术创新以及引申的创新服务的重要性,而不是单纯依赖CRM系统或者CRM流程,但是再从结果或者目标来看,我们可能要追求的是一个智慧。说起智慧,IBM去年开始掀起一轮智慧地球的概念推广,而这里面又涉及到物联网的概念,因此颇有些引人注目,便权当闲聊。

智慧的核心是处理物联网所产生或者采集的数据,而有人批评IBM的智慧地球的一个问题,是指它的智慧地球更多是为了卖出更多的IBM服务器、平台软件、协同软件和BI软件,因为IBM的智慧地球方案不断的介绍IBM的中间件平台、协同平台和BI系统的协同等产品,也不由得别人有此一想。

 

此智慧与彼智慧

围绕着智慧,让叶开比较困惑的是这个智慧是人的智慧还是数据的智慧?当数据展示出来的时候,需要人去控制,那么人是不是要不断的盯着屏幕或者设置无数的预警阀值进行提醒?如果这个智慧的人突然离职了或者病倒了,另外一个替代的人比较笨,这个系统再怎么智慧,是不是也智慧不起来?

智慧体系的枢纽其实不是什么系统,而是如何产生智慧?是人来产生智慧,那么跟以往的没有什么区别,只不过有了更多的传感器采集了更多的数据,有了更强大的服务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分析,但是决策的过程还是一样,在人这里,那么这到底是更智慧了呢?还是更退步了呢?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想:人的智慧是怎么产生的?

说起智慧,最初在港口搞的自动控制,整个一个装卸大机全部都用接触器的开关点作为IO点,集中到工控的CPU运算处理,用工业编程来输出IO信号,从而控制接触器的开和关, 计算抓斗运动的路径,全身上下上千个接触点,工作起来工控室接触点信号一片闪烁。大机的抓斗开闭和船上岸上移动等等都是可以自动控制,但是在繁忙的作业中,总是会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出来,不知道是来不及计算的问题,还是接触点通过光缆传递信息出现延迟,或者其他的未知原因,电控长的自动操作总是抵不上老司机的手工操作模式的平稳圆滑。所以,至今我耿耿于怀自动的智慧居然落后于手工的智慧。

 

智慧的核心是智能Bot/Agent

现在再想来,叶开认为智慧的核心在于智能代理(Agent)。或者说,核心是人工智能(iBot)。我们不是缺乏数据处理规则,而是希望能够创造一个智能Bot,能够代理我们的智慧,或者拥有部分智慧,甚至是自学习的智慧,这是最关键的。也就是在物与人,数据与人,规则与人等之间搭建一个智慧代理,可以称之为“Smarter Agent”,来智能的处理数据,处理人定的规则,甚至自学习的产生规则,传递自创造的规则。

抛开如何创造这种智能Bot不谈,单说这种带有人工智能的Bot,是不是可能产生坏的规则?但或许这又是我们必须承受的,如果它也有了情感,谈一次恋爱或者做一次坏事又如何?只有这样,才可能真正的拥有智慧。

对于企业的智慧应用也是一样,只是提炼行业的规则,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规则模型,但这是远远不够的。因为相同行业内的规则可能不同,同一个企业的规则也有不同时间和环境的适应性,我们只是僵化的使用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行业规则模型,就有可能产生很多不可预料的后果。如果我们能够维护的是行业智能Bot的生长和成长,而不是去设置规则,那么这才是真正的抽象,因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抽象,而是在创造智慧的抽象。这个行业的智能Bot,有没有可能呢?如果可能,它将带给企业什么影响呢?

 

是谁的智慧?

信息化和互联网到了发展的未来,却直接面临人类和社会的问题,叶开突然在想:我们是否在用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的信息化问题呢?

当整个世界充满了传感物、接触点以及各种规则和数据的时候,不知道是人在创造世界?还是在创造新的智慧?还是智慧在改变人类?或者是物在控制人类?我们人类还真的是世界的中心吗?
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,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,如有侵权内容,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