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理论基础 > 计算机网络

关于帧间距 IFG技术的讨论

2008-11-21 10:10 274 查看
1.什么是 IFG?(What)

IFG(Interframe
Gap),帧间距,以太网相邻两帧之间的时间断;以太网发送方式是一个帧一个帧发送的,帧与帧之间需要间隙,即帧间距IFG也可称其为IPG (Interpacket Gap)。IFG指的是一段时间,不是距离,单位通常用微秒(μs)或纳秒(ns)。如下图所示:



图 1 帧间距

2.为什么需要IFG?(Why)

网络设备和组件在接收一个帧之后,需要一段短暂的时间来恢复并为接收下一帧做准备。

3.IFG的大小为多少?(Importance)

IFG的最小值是 96 bit time,即在媒介中发送96位原始数据所需要的时间,在不同媒介中IFG的最小值是不一样的:

不管 10M/100M/1000M的以太网,两帧之间最少要有96bit;IFGmin=96bit/speed  
(s)

则:10Mmin:          9600 ns

      100Mmin:         960 ns

1000Mmin:        96 ns

4.如何使用IFG?(How)

举个具体例子说明,IFG在以太网的流控机制中解决速度匹配问题;

这里涉及到以太网的流控机制,如下图:


图 2以太网传输示例

 

1)    
设备1以其自身的工作时钟(OSC1) 向设备2发送到待发数据;

2)    
数据包进入设备2:

a)    
经过时钟数据恢复器(CDR)的处理,从数据中提取时钟,并基于提取的时钟(CLK2),将数据包存入接收缓存,此时,CLK2和OSC1是同步的;

b)    
数据从接收缓存,经过上层协议的处理,存入发送缓存;

3)    
发送缓存以设备2的工作时钟(OSC2)发送数据,由于以太网是异步工作的,故OSC1和OSC2作为不同设备的本地时钟,并不能做到完全同频(以太网设备的工作时钟允许有正负50ppm的频差),上图假设OSC1大于OSC2,那么设备2的接收的速度将大于发送的速度,如果接收缓冲满了,将造成丢包;

如何解决上述丢包问题?

在设备2的发送侧通过减小IFG(帧间距)来加快其发送有效数据包的速度,从而使得发送速度能跟上接收速度。

5.IFG在我们实际工作的应用?

这里主要提到Smartbit 6000C在产测中的使用。

使用原理:

IFG增大,设备的有效速度减小,可以解决因速度过快丢包的问题;

IFG减小(但必须大于 96 bit time),设备的有效速度增大,可以解决因速度过慢导致测试超时的问题。

参考资料:

[1] 以太网流控机制及其基于VSC7323的实现. http://tech.c114.net/169/a266942.html

[2] Interframe gap Wikipedia.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Interframe_gap

[3] thernet .http://www.cisco.com/en/US/docs/internetworking/technology/handbook/Ethernet.pdf

 
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,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,如有侵权内容,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标签:  工作 测试 网络 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