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其它

领域]在实践中展望。。。(写给DDD注释版)

2007-10-28 15:59 316 查看
2006年11月09日 15:44:00
在实践中展望。。。 曾经跟朋友戏点读者眼中的图书类型:外文原版和影印版,不是嫌价格太高,就是说外文影响阅读理解;翻译的中文版往往惹来骂声一片;原创的要么说内容浮浅,要么说故事讲述得有问题;双语版总是太厚。。。反正是众口难调。说来说去,基本上就剩下个注释版没有人数落了。可惜IT图书中,注释版少之又少。 在中国经典图书《石头记》的前80回,有若干的脂砚斋评本,据说,按照评本中的注释,读者会读出一个异乎寻常"宝黛悲剧"的别样故事。 我没有"脂砚斋"那样的才华,也没有太深的领悟能力,不敢说对Eric Evans的思维掌握颇深,但我是一个领域模型的实践者,沿着Martin Fowler先生的路线,从《分析模式》到《企业应用架构模式》一路走来,我都在尽最大能力在参与的项目中进行选择性的实践。当《企业应用架构模式》中提到Eric的这本书的时候,我马上行动起来。那还是在04年,几经周折,托我在美国的朋友买了一本原版回来,后来又有幸应think兄的邀请参与了中文版的审校工作。由于当时的工期一拖再拖,看着网上的期待声和抱怨声,心中真是有些不安。 中文版面世后,仍去看网友的评论,说即使是中文版,仍觉书中案例难以消化。这是自然,翻译的过程中,不能加入太多的译者注,而作者的工作背景和读者的又相去甚远,有这样的阅读障碍是难免的。只是,读不懂案例,就真得很难理解书中精髓。 我是个爱书的人,不管去哪里,随身的,总是有一本书,还有一个装满各种类型的笔的笔袋。但凡我读过的书,到处都是勾画圈点。我深信书是用来读(和写)的,不是束之高阁摆着看的。有时读到快意处,不在书边写下点感受,总是感觉如同缺失;等上若干时日,再读上去,那时情怀豁然纸上,真是说不出的畅快。 遇到坎坷处,我会尝试着用各种方法解决:查资料,找朋友交流,甚至直接发邮件问作者。如此得来的内容,自是不敢怠慢,记在书侧,累积于心。书中的案例,自然是一个也不放过,层层叠叠将心得和要点记下来,也说不清是渐悟还是顿悟,只想让自己那本不聪明的脑子,经历日久也不会忘记。 按实说来,应该清晰认识我们跟国外软件企业以及从业者之间的差距。幸好,我所在的团队,是一个创新型的团队,给我足够的空间和权力,让我放手在若干项目中实践领域建模。国内的应用,有着更丰富的领域逻辑(说不清楚是好事还是坏事,*_^),有着更广阔的行业特性,这是国外环境所不具备的。如果您不是一个"悲观了的完美主义者",就应该完全有理由相信,我们可以将"领域驱动设计"应用到更大规模的系统中去。即使在动态语言兴起和SOA流行的现在和将来,"领域驱动设计"也将会是引领我们的王者正道。 这是我的实践结论。 现在摆在您面前的,就是我数读、审校此书的过程中,记录下来的点滴。若能让您按图索骥时,带来些许帮助,可宽我心。 怀着忐忑的心情,写下这些文字,期待与您有更多的交流机会。

Trackback: http://tb.blog.csdn.net/TrackBack.aspx?PostId=1375696
内容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整理,不保证内容的准确性,如有侵权内容,可联系管理员处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